食品生产车间空气和墙壁的霉菌污染及其分布特点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生产车间的环境(空气、天花板和墙壁等)是二次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而二次污染又是食品(饮料)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这部分私有小型企业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很差,它们生产出来的食品(饮料)也将很难保证其卫生质量达到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给消费者可能带来某些危害。
霉菌污染是食品生产车间中普遍存在的卫生问题,其分布与空气流通、温湿度条件、车间结构及原料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霉菌不仅导致食品腐败变质,还可能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威胁食品安全。以下从污染源、分布特点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食品车间霉菌污染的现状。
一、霉菌污染的主要特点
种类多样性食品车间常见的霉菌包括曲霉、青霉、毛霉、交链孢霉等。其中,曲霉广泛存在于干燥原料(如糖类、壳粉)中,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青霉则偏好中温环境,易污染含酸味剂的烘焙食品;毛霉在高湿、通风不良的区域(如潮湿地板、天花板)繁殖迅速。
传播途径复杂
霉菌孢子通过空气流动、人员活动及设备接触传播。例如,烘焙车间中原料粉碎时扬起的粉尘携带孢子,随气流扩散至冷却区和包装区,导致二次污染。墙壁和地面潮湿区域的霉菌孢子还可通过冷凝水或设备表面残留物附着传播。
二、空气与墙壁的霉菌分布特征
空气污染
高湿度环境:霉菌孢子在高湿度(≥85%)环境中悬浮时间长,尤其在冷却车间和内包装车间,高温加工后的食品暴露于空气中时更易吸附孢子。研究表明,烘焙车间空气中霉菌孢子浓度可达3000CFU/m³以上。
气流影响:通风不良的区域(如设备死角、天花板)孢子易积聚。自然沉降法监测显示,离地0.8-1.5米处的霉菌菌落数显著高于其他区域。
原料粉尘扩散:壳粉、糖类等原料加工时产生的粉尘携带曲霉、青霉孢子,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墙壁污染
材质吸湿性:混凝土、木材等材料易吸湿,形成局部高湿度环境,促进霉菌生长。例如,肉制品厂的瓷砖接缝处常检出枝孢霉和交链孢霉。
冷凝水积聚:车间墙壁因温差产生冷凝水,尤其在冷却区,湿度可达90%以上,为毛霉和根霉提供繁殖条件。
清洁死角:设备与墙壁的夹缝、管道背面等区域因清洁困难,成为霉菌的“庇护所”。
三、环境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湿度超过55%时繁殖加速。例如,某烘焙车间未有效控湿(湿度达70%),导致包装区霉菌超标率达40%。
车间设计与卫生管理
通风系统缺陷:换气次数不足(每小时低于15次)或滤网未定期清洁,导致外界孢子侵入。
设备维护不足:老化的输送带、积水的烤盘易残留食品残渣,成为霉菌营养源。
人员卫生疏漏:操作人员未规范穿戴防护服、手部消毒不彻底,将外部孢子带入洁净区
诺安心ACC微生物净化器 解决食品车间霉菌污染难题 支持人机共存 不影响正常生产
诺安心ACC微生物净化器的核心技术是诺福颗粒。通过低温冻干技术,将诺福消毒液中的活性成分(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固化为纳米级多孔颗粒。这种颗粒不仅保留了液体的强效杀菌能力,还具备空气穿透性和长效缓释性,能够均匀扩散到车间各个角落,深入清除霉菌孢子和其他微生物,并在消杀过程中分解为水和氧气,对环境和人员无害。
诺安心牌ACC系列设备,基于诺福研发的开创性灭菌颗粒,通过羟基氧化矩阵技术,实现在烘焙车间、无菌灌装车间、冷却车间等霉菌滋生高危区,破解传统紫外线/臭氧方案存在扩散死角、残留污染、菌群反弹三大痛点。
诺安心ACC的工作原理
诺安心ACC微生物净化器采用“吸入-过滤-消杀-释放”四步闭环系统:
- 吸入污染空气:高速风机主动捕捉车间内漂浮的霉菌孢子和浮游菌。
- HEPA高效过滤:拦截直径≥0.3μm的颗粒物,进一步净化空气中的杂质。
- 诺福颗粒动态消杀:释放的活性氧化物迅速破坏微生物细胞膜,阻断其代谢活动。
- 释放洁净空气:杀菌后的空气经进一步过滤后排出,持续维持无菌状态。
诺安心ACC微生物净化器广泛适用于食品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烘焙车间、无菌灌装区和冷却车间等。在这些场景中,设备可在1-2小时内显著降低空气中的霉菌和浮游菌数量,并维持24小时的洁净环境。其主要优势如下:
- 人机共存:设备可在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安全运行,无需清场或暂停生产。无刺激性气味,符合HACCP标准。
- 环保无害:分解产物仅为水和氧气,无化学残留风险,适用于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高效覆盖:颗粒扩散均匀,无死角消杀空气中的霉菌和细菌。
- 持续监测:设备具备实时数据监控功能,确保消杀效果稳定可靠。
- 高湿度适应性:在湿度80%环境下仍保持稳定杀菌性能(对比紫外线效率下降显著)。
润联,专注解决食品饮料消毒难题,一对一提供技术支持,想了解新品诺安心ACC微生物净化器,可联系润联张工18938962967微信同号